
国考数量关系模块历来是考生公认的“硬骨头”,近五年真题中,部分题目因题干复杂、条件隐蔽、计算量大,成为公认的“最难TOP10”。深入分析这些题目,可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三大核心命题模型,掌握这些模型,能大幅提升解题效率。
此类题目题干中往往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条件,需通过逐步推导建立“条件链”。例如,2024年国考行政执法类真题中,一道涉及“工程进度+人员调配+资源分配”的题目,题干给出三个工程队的工作效率、初始人员数量及每日增减规则,要求计算完成总工程的最短时间。解题关键在于梳理“人员数量变化→每日工作量变化→总工期计算”的链条,若未建立条件链,极易陷入计算混乱。这类题目占TOP10的40%,是命题人考察逻辑推导能力的典型方式。
命题人常将数学问题包装为生活场景,如2023年市地级真题中的“超市促销活动”,题干描述“满300减50,满500减100,且可叠加使用优惠券”,要求计算最优支付方案。表面是生活问题,实则需抽象为“线性规划模型”,通过建立费用函数并分析临界点求解。这类题目占TOP10的30%,考察考生从复杂场景中提取数学本质的能力。
部分题目通过设置反直觉条件制造陷阱,如2022年副省级真题中的“概率问题”,题干描述“连续三次抛硬币均为正面,第四次正面的概率”,部分考生会因“赌徒谬误”误选非1/2的选项。正确解法需突破直觉,依据独立事件概率原理计算。这类题目占TOP10的30%,考察考生对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。
备考建议:针对“条件链”模型,可通过绘制流程图梳理条件关系;针对“数学抽象”模型,需加强从生活场景中提取数学模型的能力;针对“逆向思维”模型,需系统复习数学原理,避免被表面条件误导。掌握这三大模型,可破解国考数量关系80%的难题。

研趣公考官方视频号
研趣公考官方公众号
电话 :18056012390
地址 :合肥市庐阳区中辰创富工坊A座一层、二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