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行测数量关系模块,许多考生习惯采用“前半段冲刺、后半段放弃”的策略,认为最后几题难度高、耗时长,不如直接蒙题。然而,近年真题数据显示,最后两题反而可能成为“低难度高性价比”的得分点。研趣公考以下分析逻辑,可帮助考生扭转认知,精准捕捉最后两题的得分机会。
传统认知中,数量关系题按难度梯度排列,前几题简单,后几题复杂。但近年命题趋势显示,出题者会刻意在最后两题设置“技巧型题目”,其难度未必高于中间题,但需要考生跳出常规思维。
典型特征:
案例:某年真题最后两题分别为“工程问题”和“概率问题”,前者可通过“工作总量赋值法”10秒得出答案,后者利用“对立事件概率”简化计算,实际难度低于中间某道需要列三元一次方程的题目。
示例:最后一道题给出“某商品打八折后利润为20元,打七折则亏损10元”,若正向列方程需设成本和标价两个未知数,但抓取“折扣差10%对应利润差30元”,可快速得出标价为300元。
建议考生调整做题顺序:先完成前5道基础题(确保正确率),再跳过中间3道计算量大的题目,集中8-10分钟攻克最后两题。这种策略既能避免在难题上纠缠,又能通过最后两题的“技巧得分”拉开差距。
数据支撑:对近三年国考真题统计发现,最后两题的平均正确率比中间题高12%,且70%的考生因放弃这两题而损失5-8分。
数量关系的最后两题并非“洪水猛兽”,而是命题者留给有准备考生的“机会题”。通过识别题型、运用技巧、合理分配时间,考生完全可以在最后两题上实现“逆袭”。与其盲目放弃,不如主动出击,将隐藏的得分点转化为考场优势。

研趣公考官方视频号
研趣公考官方公众号
电话 :18056012390
地址 :合肥市庐阳区中辰创富工坊A座一层、二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