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备考申论的过程中,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:面对空白的文档页面,手指悬在键盘上久久无法落下;或是写到一半突然卡壳,觉得自己的观点幼稚、逻辑混乱,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考公。但请记住,申论写作的每一段文字,都是你向理想岗位迈进的脚印。那些看似笨拙的尝试、反复修改的段落,其实都在为你积累破题的能力、锤炼思维的深度。
一、卡壳是成长的信号:从“无话可说”到“有话可讲”的必经之路
申论写作的“卡壳”,往往源于三个阶段的认知突破:
- 第一阶段:知识储备的“空窗期”初学申论时,许多人面对政策类话题(如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)会感到“无话可说”,这是因为对政策背景、典型案例的积累不足。此时不必焦虑,因为这正是积累的黄金期。
- 破解方法:建立“政策-案例-金句”三维素材库。例如,整理“共同富裕”相关政策(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),搭配浙江“山海协作”案例,再引用“治国之道,富民为始”等金句。每天精读1篇人民日报评论,摘录3个实用观点,30天后你会发现可用的素材越来越多。
- 第二阶段:逻辑搭建的“混乱期”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,写作卡壳可能转向“逻辑混乱”:提出观点后不知如何展开,或论点与论据脱节。这其实是思维从“碎片化”向“系统化”转型的标志。
- 破解方法:用“金字塔原理”训练结构。例如,写“基层治理创新”主题时,先提出核心观点(“基层治理需坚持‘共治’理念”),再分层展开(第一层:共治能整合资源;第二层:共治能提升效率;第三层:共治能增强认同),每层用1个案例+1组数据支撑。坚持这种训练,逻辑会逐渐清晰。
- 第三阶段:语言优化的“瓶颈期”当逻辑基本成型后,卡壳可能表现为“语言干瘪”:反复使用“一方面”“另一方面”,或只会写“要加强”“要完善”等套话。这其实是语言从“平实”向“精准”升级的契机。
- 破解方法:建立“动词库”和“比喻库”。例如,将“加强”替换为“激活”“赋能”“织密”;用“基层治理如绣花,需一针一线见功夫”替代“基层治理要精细”。每天模仿1篇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,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。
二、慢即是快:用“微进步”积累质变
申论写作的提升,从来不是“一夜顿悟”的结果,而是“日拱一卒”的积累。以下三个方法能帮助你在卡壳时保持耐心:
- “5分钟启动法”:当完全写不下去时,告诉自己“只写5分钟”。可以从摘抄政策原文开始,或把想到的观点列成要点。往往5分钟后,你会自然进入写作状态。
- “完成比完美重要”:初稿不必追求完美,先完成再优化。例如,写“数字政府建设”主题时,初稿可能只有800字、逻辑松散,但通过修改标题(从“数字政府很重要”到“以数字政府建设激活治理新效能”)、补充案例(如广东“粤省事”小程序)、调整结构(将“问题”部分移到“对策”前),最终能打磨出高分文章。
- “错题本”复盘法:将每次卡壳的原因(如“论据不足”“逻辑跳跃”)记录下来,针对性改进。例如,若因“案例陈旧”卡壳,下次写作前可专门搜索近3个月的政府工作案例;若因“观点空洞”卡壳,可多读专家评论提升理论深度。
三、每一段文字,都在靠近理想岗位
申论写作的本质,是通过文字证明你具备公务员的核心能力:政策理解力、问题解决力、群众沟通力。那些你反复修改的段落,其实是在向考官展示:
某位成功上岸的考生曾分享:“备考时我写了50多篇申论,其中30篇是‘烂稿’。但正是这些‘烂稿’,让我从‘写不出’到‘写不顺’,再到‘写得像’。现在回头看,每一段文字都是我通往理想岗位的台阶。”
研趣公考谈备考申论的过程,就像种一棵树:最初埋下的种子看似沉默,但地下根系正在悄悄生长。当你因卡壳而焦虑时,请记住:你敲下的每一个字,都在为未来的工作积累能力;你修改的每一段话,都在向考官证明你的用心。慢慢来,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,终会让你在考场上写出令自己骄傲的答案,也终会带你走向理想的岗位。
扫一扫
咨询公考课程、精准选岗

免费领取公考备考资料
了解更多公考相关信息
研趣公考机构招生电话:180560123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