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深夜的台灯下,小夏盯着申论真题集上密密麻麻的批注,突然把笔一摔:“这些摘抄的时评有什么用?考试根本用不上!”她不知道的是,三个月后,当她在考场上流畅写出“基层治理需要‘绣花功夫’”的论点时,那些被她划满波浪线的句子正从记忆深处浮出水面。
备考路上,我们总在质疑:刷过的题、背过的模板、写废的草稿纸,真的有意义吗?但那些最终上岸的人会告诉你:所有看似“无用”的积累,都在命运的账本上悄悄记着分。
“我刷了5000道题,为什么模考还是错一半?”考生张明在备考群里崩溃发问。这种“努力无果”的挫败感,源于心理学中的“努力折扣效应”——当结果未达预期时,人会本能地贬低过程的价值。
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:
数据印证:
对200名上岸考生的调研显示,83%的人在备考中后期经历过“努力无效期”,但91%的人承认“正是这些‘无效’积累,让他们在考场上突然开窍”。
1. 错题本:你以为在“重复错误”,其实在重塑神经回路
考生李薇的错题本上,每道题都标注了3种错误原因:知识漏洞、审题偏差、心态波动。当她在面试中被问到“如何处理群众投诉”时,大脑自动调取了错题本中“沟通技巧”模块的12个案例,最终以全场最高分上岸。
神经科学解释:
每次订正错题,都会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连接。当类似题型再次出现时,这些连接会触发“条件反射式”的正确反应,这就是所谓的“题感”。
2. 摘抄本:你以为在“浪费时间”,其实在训练政府思维
考生王浩坚持每天摘抄《人民日报》评论员文章,起初觉得“这些官话套话有什么用”。直到某天,他发现自己在分析“社区养老”问题时,自然写出了“需要构建‘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家庭尽责’的多元格局”——这正是他摘抄过的表述。
语言学家观点:
高频接触规范公文语言,会潜移默化改变表达习惯。这种“隐性学习”比刻意背诵模板更持久、更自然。
3. 模考崩溃:你以为在“暴露弱点”,其实在强化心理韧性
考生陈琳在第10次模考中,因资料分析算错数据当场哭出声。但正是这次崩溃,让她养成了“每道题算两遍”的习惯。最终在真实考场上,她提前15分钟完成所有题目,成为该岗位唯一笔试超140分的考生。
运动心理学类比:
就像运动员需要模拟高压环境训练,模考中的失误是珍贵的“压力接种”,能让真实考试时的焦虑值降低40%。
法则1:给积累贴上“可调用标签”
案例:
考生赵某将1000道错题编码为“A类(知识型)327道”“B类(技巧型)489道”“C类(心态型)184道”,针对性突破后,正确率从62%提升至81%。
法则2:建立“反馈-修正”循环
工具推荐:
法则3:允许“低效期”存在
认知科学发现:
大脑需要“离线时间”处理信息。那些看似“发呆”的时刻,实则是海马体在强化记忆连接。
某省公务员局数据显示:连续备考超6个月的考生,上岸概率是备考3个月考生的2.3倍。这组数据背后,是“无用功”积累的复利效应:
“公考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马拉松。”已任职5年的选调生吴某在分享会上说,“那些让你痛苦的积累,终会在某个瞬间突然‘显灵’——可能是面试时脱口而出的政策金句,也可能是申论中自然流淌的辩证思维。”
如果你此刻正盯着堆积如山的资料叹气,请记住:
行动清单:
备考路上的“白费功夫”,就像种子埋进土里的黑暗期。你看不到生长,但它正在地下悄悄扎根。当某天你突然发现:申论论点信手拈来、行测题目一眼看穿、面试对答如流时——
那不过是命运在告诉你:所有你咬牙坚持的“无用功”,都已兑换成“上岸运”,正在终点等你签收。
扫一扫
咨询公考课程、精准选岗

免费领取公考备考资料
了解更多公考相关信息
研趣公考机构招生电话:18056012390
研趣公考官方视频号
研趣公考官方公众号
电话 :18056012390
地址 :合肥市庐阳区中辰创富工坊A座一层、二层